1
1
助挺农民
助挺农民
4
4
3
3
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近期活动

踏入11月,文企学堂正式进入生命教育系列。欢迎社会大众前来聆听!

请留守我们的脸书专页:I Culture Kampar 金宝老城镇,关注报名资讯!

 
🌻成立缘起🌻
“文化书院传薪教育基金会”是文化理想企业旗下文化书院的公益基金会,由文化书院的两位主讲老师——劳悦强博士与黄文斌博士倡议设立。在疫情肆虐之际,秉持着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的精神,此基金会主要赞助有兴趣参加文化书院线上课程,但家境贫寒的 #中三至中六学生及大专生,得以免费前来聆听课程,希望能栽培下一代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成立宗旨🌻
1️⃣培养中学生及大专生对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中国文化 的兴趣;
2️⃣培育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中国文化 相关领域的未来专才;
 
🌻申请条件🌻
✏️来自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独立中学、国际学校的应届中三至中六学生;政府或私立高等学府的大专学生。
✏️好学且品行优良。
✏️需获得一位老师担任其推荐人。
 
🌻执行要项1🌻
一旦申请获批,相关学生将得以免费出席同一系列、共两个场次的文化书院线上课程(课程报名费用原为 #RM20)。文化书院传薪教育基金会将直接为相关学生缴付报名费,相关学生不需要先行缴纳任何费用。相关学生被允许重复申请不同系列的线上课程,但每次均需填妥申请表格,勾选希望出席的课程系列。
 
🌻执行要项2🌻
申请获批的学生,需依照其勾选的线上课程场次 #按时出席课程。若因故无法出席课程,需尽早通知线上课程执行单位文化书院。若无故缺席两个场次(一个完整的线上课程为两个场次),将永久失去申请与受惠资格。
 
📌欲知更多详情,欢迎致电或Whatsapp☎️019-6367192(文化书院)。
📌有关文化书院线上课程的最新消息,请留守本专页,或浏览 https://wenhuashuyuan.iculture.com.my/
 
📢声明:文化书院传薪教育基金会拥有最终的课程报名津贴发放决定权与解释权。
文化理想企业打造的“文化书院”于2021年8月7日掀开序幕,固定于每个月的首两个星期六进行线上课程讲座,目前主要推广“认识马来西亚华人”与“认识中国文化”两大系列。
 
十月份的课程属“认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系列,主讲人为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副教授兼副院长陈中和博士,10月2日的讲题乃《陈嘉庚、陈祯禄与英殖民时代马来亚华人国家认同的形塑》。陈博士认为,陈嘉庚和陈祯禄都是新马华社的不朽人物,而他们两人的立场恰好代表了当时华社国家认同的两种态度,显示出至少在二次大战前新马华社已有显着相异的政治认同方向。前者倾向自我认同为中国侨民,自山东筹赈会率先打破新马各籍贯华人之间的藩篱,但却在二战后选择回到中国生活;后者则倾向把中国视为外国,并积极打造一个结合华人和异族的本土社会,在受英文教育的华人群体中发挥其号召力,继而团结马来亚受英文与中文教育的华人,组成了马华公会。
 
10月9日的讲题为《梁宇皋、刘伯群和战后马来亚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二战后,有些华人选择落叶归根,有些则选择落地生根,与当地文化结合而发展出一种新生、特殊的在地认同。梁宇皋的一生是从中国认同转向马来亚认同,刘伯群则是在马来亚落地生根的同时,亦念念不忘中华民国,始终以中国人自居。两人因个人际遇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国家认同,并与不同派别的华社或马来亚多元族群互动往来。
 
在时间轴上,陈嘉庚先统一不同籍贯的华人,为同时期陈祯禄融合不同源流教育华社群体的交流创立了合作的条件,再由之后的梁宇皋与刘伯群等时代人物接棒,进一步带领华社融入马来亚多元族群的社会中。四人各有不同的国族认同形塑与转向,在某程度上也反映了早期新马华侨及华人社会国家认同的数个面向。陈博士的演讲起承转合精彩流畅,在问答环节时段引发热烈的讨论。
 
十一月份的课程主题属“认识中国文化”系列,主讲人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教授郑文泉博士,为大家讲说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有意者请点击https://bit.ly/3E7rOKZ (马来西亚报名者)、https://wenhuashuyuan.iculture.com.my/index.php/shop/ (海外报名者),或前往 https://fb.me/e/1mfmRU9Fh 了解详情。
 
文化理想企业打造的“文化书院”于2021年8月7日掀开序幕,固定于每个月的首两个星期六进行线上课程讲座,目前主要推广“认识马来西亚华人”与“认识中国文化”两大系列。
 
九月份的课程属“认识中国文化”系列,主讲人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劳悦强博士,9月4日的讲题乃《先秦思想中的人生四大形态(一):成己成物与舍己为人》。劳博士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以“为人”或“做人”为基础。所谓的“己”就是自己,而“物”则是其他个体,可以是人或非人。本日演讲从“恕、忠、仁、义”开展,再进一步说明儒家的“成己成物”与墨家的“舍己为人”。儒家成己成物的理念基本上涵盖了“恕、忠、仁、义”,指的是自己有了成就才能成就身边人。墨家则最讲究“义”,而这套理念也是从儒家的“义”发展出来的,带有“恰当、适宜”的意思。《墨子·天志》说明“天”喜欢义,要达到天的意志,就要“兼爱天下”,给予所有人同样的爱,让大家都得到好处,并为了守义而放弃自己的私利,达到舍己为人的理念。
 
道家与法家的人生形态,则可通过9月11日的讲题《先秦思想中的人生四大形态(二):各自成己与舍人从物》一见端倪。劳博士在开场时再次强调,人生就是物、我的关系;如何做人,怎样做人,会决定最后的人生意义。本日演讲从“仁、兼、化”开展,并藉由“化”来谈道家“各自成己”的思想。道家认为,每个个体或个人或物都能成己,着重在“各”,最后再借用“自化与逍遥游”,说明人生的自化需要一个过程、一些评级,不是说飞就能飞,要自然地糅合成一,才能鹏程万里。至于法家的“舍人从物”,则是要人放弃自己,追从外物。以外在的“法”来规定所有人达到一样的标准,用法规来控制人们,要人们放弃自己,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
 
问答环节时,一位观众提问:“四大形态放在历史洪流中,究竟给后人留下了怎样值得注意的经验或启示?放在现实环境中,又该如何使用方为妥当和有效?如何拿捏?”劳博士表示,人生没有手册,如何拿捏要靠智慧,也要针对现实情况来反应。同时,人们应该开放自己去认识不同人生经验的人,然后尝试虚心发现别人的优点。若找不到,不是对方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应该从最根本的修养开始下工夫,才能得到智慧。
 
在课程中,劳博士提到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则是“性情”。“读书要知道自己的性情、喜欢什么?每个人的个性脾气都不一样,会影响到各自偏爱的学问。申不害和韩非子虽然都是从老子的《道德经》得到启发,但后来各自的学说都发展得不一样,原因就在于性情不同。”
 
劳博士深入浅出,让文化、学术,听起来不再那么深奥难懂。十月份的课程主题属“认识马来西亚华人”系列,主讲人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陈中和博士,为大家谈谈英殖民时代马来亚华人的国家认同。有意者请点击https://bit.ly/3n7cZlMhttps://fb.me/e/1FwAjzRMp 了解详情。
由文化理想企业打造的“文化书院”,于2021年8月7日掀开序幕,首个系列讲座为“认识马来西亚华人”系列,共计两个场次的课程,由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斌博士主讲,并于2021年8月14日圆满结束。此课程系列获得来自国内外关注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与文化的参与者踊跃支持。
 
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与最初下南洋的华工及华商离不开关系,华人先辈的成就都是他们不畏辛劳所换来的。此外,马来西亚华人也进一步创新了文化,甚至传回中国,如高桩舞狮、24节令鼓。黄博士于2021年8月7日主讲的课程第一场次,为大家讲述《文化思想的力量:以马来亚华人移民社会组织结构为例》,基本上分析了华人远渡重洋生存下来的原因。黄博士提到了组织,公司、帮派、会馆、庙宇、义山等,体现出文化思想对华人的影响。刚到马来亚的华人孤身一人,只能依靠这些组织来让自己变得强大。忠义、诚信、勤奋、节俭、孝悌、友爱、好学等都是华人的美德,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思想熏陶的成果。秉持着这样的文化思想观念,远在他乡的马来亚华人生存了下来及开枝散叶。
 
2021年8月14日为“认识马来西亚华人”系列(一)的第二场课程,题为《文化思想的力量:以马来(西)亚华人创办学校历程为例》。黄博士提到,“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是华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而当时南来的华人移民大多数都是劳动阶层,但他们都会省吃俭用,以仅有的积蓄来供孩子受教育。这是因为两种因素:一是受儒家重视“学习”的思想影响,另一个是他们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改善生活的命运。黄博士先后以吉隆坡广肇义学与新山宽柔学校创办,《达立报告书》以及1973年华文独中复兴运动等内容为例,说明了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进程。有了从小学至中学的中文教育后,先贤们开始思考孩子升学的问题,但华文大学在马来西亚的开办非常坎坷。1960年代中后期,华社提出要在马来西亚建立华文大学,但却被拒绝了;1990年,华社民办南方学院获得批准,也在七年后得到批准开办中文系。此后的几年,其他学院和大学都获得批准开办中文系。从这种种例子发现,华文教育对华人来说非常重要,而华文教育塑造了华人的思想,影响他们此后的生活。
 
通过这两星期的课程,我们接触了华人初到马来亚的辛酸史,也进一步了解到文化力量的重要。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辈们秉持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力量,不懈努力创办了华文学校,保留华文教育及传统文化,希望后代能延续先辈的精神。
 
本次课程获得了热烈回响,问答环节时更是精彩无比,让出席者对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移民与发展史有了更深得了解。意犹未尽者,欢迎参与九月份的讲座“认识中国文化”,主讲人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劳悦强副教授。有意者请点 https://bit.ly/3wkucsJ 报名。
 
报道:黄慧姗
 

为了纾解金宝农民在疫情之下面临农产品滞销的窘境,文化理想企业、旗下 锡客楼客家美食馆 Tin Road Hakka Restaurant ,以及旗下 乡农 Petani Kampung ,在2021年7月份发动了“供养僧众,助挺农民” 🙏的活动。此次活动迅速获得各界善心人士的支持与慷慨解囊,让我们成功于7月份期间,将新鲜采摘、超过400公斤的金瓜和毛瓜,分别送到了以下各大寺院:
 
🌻 槟城法宝山
🌻 槟城洪福寺
🌻 槟城极乐寺
🌻 槟城檀香寺
🌻 槟城三慧讲堂
🌻 霹雳州太平佛教会
🌻 吉隆坡鹤鸣禅寺
🌻 吉隆坡妙缘莲社
🌻 雪兰莪州仁加隆东禅寺
🌻 雪兰莪州八打灵观音亭
🌻 雪兰莪州丹绒士拔琉璃山藥師佛寺
🌻 马六甲妙华山
🌻 柔佛州佛光山新馬寺
 
一些寺院更是将大家的善心传递到外界,除了供僧众食用以外,也将这批蔬果作为布施的食材,协助有需要的人士。
 
文化理想企业在此感谢各位善心人士的踊跃赞助与支持,让这次的活动获得史无前例的成功,既协助农民解决蔬果滞销窘境,又得以供养僧众。“礼敬僧宝,无上福田”,祝愿各位善心人士福慧双修,法喜充满 🙏💞

感谢《星洲日报》的刊登(05-07-2021),让更多读者知道Passion Project的活动。>> 更多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农民们所种植的蔬果严重滞销。如今,农民们收成了本应大量上市的蔬果,但不仅面临赚不了钱的窘况,还需面对蔬果即将腐烂的糟糕局面。这让金宝的菜农一筹莫展、心急如焚。
 
在了解金宝蔬果滞销情况后,文化理想企业(简称“文企”)便第一时间联系当地的菜农进一步了解详情,以便文企能以物流运输的方式,借此打通销售蔬果的渠道,一解当地菜农的燃眉之急。疫情爆发后,考虑到居民出门买菜不便,文企也已跟金宝菜农们达成协议与合作关系,意在第一时间为购买者送上新鲜蔬果,也帮忙农民解决蔬果滞销的问题。
 
目前,文企协助菜农们售卖的羊角豆和南瓜均售罄,再次感谢社会大众的踊跃购买,感恩有您!

每份售出的锡路杯+金六堡茶配套,其中的RM10将会捐献予正在施工中的拉曼大学医院。我们深信非盈利的拉曼大学医院建成后,定能提供可负担的医疗服务,为大众服务。

有意购买锡路杯+金六堡茶配套者,请到以下链接下单:
 

感谢《星洲日报》的刊登(11-12-2020)。

>> 更多

公司属下子公司

此公司从事:

深度文化旅游导览服务、线上课程、历史撰书计划及出版工作

此公司从事:

餐饮、土产及文创商品服务

此公司从事:

修复和管理老建筑、销售农产品、管理展览馆及进行策展工作

介绍金宝 - 《金宝老街情》

歌曲推荐 - 《善的循环》

(文企学堂:生命教育系列讲座(一)分享曲)

This is the heading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Add Your Heading Text Here

单击 “编辑” 按钮更改此文本。这是测试文本。

zh_CNChinese